作者:李平
一直以来,心中都怀揣着对自由的无限向往,那片高远辽阔的天空,那一抹纯粹湛蓝的色彩,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魔力,深深牵引着我的灵魂。于是,我背上行囊,毅然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向着那被称为“彩色类乌齐·三江花都城”的神秘土地进发。
初到类乌齐,是在一个阳光洒满大地的春日。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像是大地挺起的脊梁,身披银白的雪衣,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山脚下,野花肆意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若雪,紫的如黛,交织成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绚丽的波浪,与周边翠绿的草甸相互映衬,宛如一幅天然的油画。
类乌齐,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曾经见证了无数商旅马帮的往来,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古老的寺庙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寺庙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藏、汉、尼泊尔等多元文化元素。寺内的壁画精美绝伦,色彩鲜艳且历经岁月而不衰,这些壁画生动地描绘着佛教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虔诚,是藏东地区宗教艺术的瑰宝。
这里的民俗文化也别具一格。盛大的传统节日里,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绣工精美的藏式服饰,跳起欢快的锅庄舞。那热情奔放的舞步、悠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仿佛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赞歌。赛马会上,骑手们骑在马背上,风驰电掣般地驰骋在草原上,骏马的鬃毛随风飘舞,马蹄扬起阵阵尘土,观众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场面极为壮观。
在这里,我结识了扎西一家。扎西,一位憨厚朴实的藏族汉子,他的生活与类乌齐牦牛紧密相连。牦牛于他而言,并非仅仅是牲畜,而是家庭的一员,是生活的希望与依靠。
类乌齐牦牛,这藏东高原的瑰宝,体型高大健硕,毛色乌黑发亮,在阳光的照耀下,仿若黑色的绸缎在风中飘动。其双角犹如弯月,犀利而刚劲,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它们在广袤的高原草甸上悠然自得地漫步、觅食,所经之处,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这些牦牛对高原的严寒缺氧环境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它们厚实的皮毛能抵御凛冽的寒风,强健的体魄可在崎岖的山地间自如行走。
在扎西的家中,牦牛肉是餐桌上的常客。那独特的香味,浓郁而醇厚,无论是炖煮还是烤制,都令人回味无穷。牦牛奶更是如同白色的琼浆,富含营养,扎西的阿妈用它制作出香浓的酥油茶和美味的奶渣。酥油茶的温暖与香气,驱散了高原的寒冷与孤寂;奶渣的酸甜可口,为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滋味。而牦牛的粪便,晒干后成为了绝佳的燃料,在寒冷的夜晚,为家庭带来温暖与光明。牦牛毛编织的帐篷、毯子等用品,结实耐用,承载着类乌齐人民的生活起居与文化传承。
我曾与扎西一同赶着牦牛群前往牧场。一路上,牦牛们温顺而有序地前行,铃铛声在山谷间回荡,宛如一曲悠扬的牧歌。到达牧场后,那片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让人心醉神迷。牦牛们尽情地享受着鲜嫩的青草,我和扎西则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中洁白如棉絮的云朵,感受着微风的轻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类乌齐也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年轻人被外界的繁华所吸引,开始向往城市的生活,传统的牦牛养殖文化面临传承的危机。同时,过度放牧等问题也对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
幸运的是,类乌齐县政府积极赋能这片土地的发展。在文化传承方面,政府加大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投入资金修缮古老寺庙,组织专业人员对壁画等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研究。同时,鼓励民间传承传统技艺,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培训班等活动,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和热爱本土文化,使得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牦牛产业发展上,政府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对牦牛品种进行改良优化,提高了牦牛的品质与产量。通过建立牦牛养殖合作社,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实现了规模化养殖与统一销售,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并且,政府还注重生态保护,划定了合理的放牧区域,推广科学放牧方式,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依托“彩色类乌齐·三江花都城”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修建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如文化探秘之旅、生态观光之旅、民俗体验之旅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客们纷至沓来,他们观赏牦牛、品尝牦牛肉制品、体验牧民生活,也沉醉于类乌齐的多彩风光与独特民俗之中。
如今,类乌齐牦牛不仅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名片,更是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类乌齐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我与类乌齐的故事,恰似一首悠扬的长诗,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续写。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头牦牛、每一个热情好客的居民,都成为了我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我见证了类乌齐的变迁与发展,也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片神奇的土地将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如同璀璨的明珠在藏东高原上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