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诗歌大赛 >>类乌齐牦牛 >> 西藏昌都市类乌齐牦牛杯征文问道类乌齐
详细内容

西藏昌都市类乌齐牦牛杯征文问道类乌齐

时间:2024-12-23     作者:张万成【原创】   阅读

西藏昌都市类乌齐牦牛杯征文问道类乌齐

文/张万成

我是一名旅游爱好者,一次听朋友说,类乌齐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于是早早规划。

在百度上查资料得知:类乌齐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市北部,东邻卡若区,南连洛隆、八宿,西靠丁青,北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交界,辖区面积6337.92平方公里。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2.6℃左右,县城所在地海拔3840米,地处国道317和国道214交汇处。类乌齐,藏语译音意为“大山”,属高原气候区,为内陆干燥气候类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个地貌景观呈山原类型,分为高原山原面、高原山原宽谷和高原山原峡谷三部分。全县山地主要为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和他念他翁山,随山脉走向决定河流的流向,造成山间河谷深切、沟壑纵横、峡谷众多、坡向分明的特点。全县最高处为色吉神山雪峰,海拔约5790米;最低处为尚卡乡的达让村,海拔3439米。

地理条件允许我们去,那就动身吧。

一路上,同行驴友还不忘给我科普:类乌齐历史悠久,据汉文史资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初,原居于青海黄河河曲赐支一带的羌人,为避强秦之威,举众向西南迁徙,进入西藏东南部(今昌都区域,包括类乌齐)。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繁衍发展为许多部族、部落。他们逐水草而居,史称为“西羌”。是为康巴藏族文化的前身。

康巴藏族先人在类乌齐地区的定居带来了东部及中原王朝文化的影响,因此更具有文化兼容与复合的特色,它包含着除藏文化之外的其他一些民族文化元素。

13世纪中叶,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区政教事务。类乌齐地方由嘎斯家族管理。1950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类乌齐。1959年5月,类乌齐宗改为类乌齐县,并成立县人民政府。2014年11月,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类乌齐县属昌都市管辖。

始建于元朝初年的类乌齐查杰玛大殿的建筑设计和风格就是藏式、汉式以及尼泊尔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模式,为西藏其他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原来,高山峡谷的地理环境塑造了类乌齐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们在这片高原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这里的人们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与山水和谐共处,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我们行驶在昌都到类乌齐的路时,一面提心吊胆地观察车离悬崖的距离,一面不忘让眼睛享受这蓝天、白云、绿山,和远处矗立在其间的金碧辉煌的庙宇。

傍晚时分,我们仿佛来到了一片世外桃源,五颜六色的野花洒落在绿色的草原上,就像闪亮的星星点缀在广袤的夜空。

遇见我们的牧民在热情地向我们招手,牦牛在悠闲地吃着青草,溪水在轻快地唱着歌奔向远方,一切如此惬意美好,让我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今晚就在此地扎营了。

今晚我们的邻居是附近寺院的喇嘛们,年轻的师父们在草原上玩着简单自创的游戏,时而鼓掌呐喊、时而捧腹大笑,让我们都能感同身受到那份纯真、朴实与热情。

年长的师父们席地而坐,默默地注视着他们,嘴角带着微笑。师父们热情友善,见面时不停地招待我们喝饮料吃水果,盛情难却,我们象征性地拿了一些水和水果。

我们购买了当地的牦牛肉,据说,牧民们从古至今一直沿用最古老的牦牛“放牧”办法。类乌齐牦牛食用100余种高原中药材,食用黄盐,以“原生态、纯天然、全绿色”、膘肥体壮、口味浓郁、营养价值高而享誉区内外。其中类乌齐公牦牛屠宰率最高,类乌齐牦牛净肉率高于斯布牦牛和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同时具有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特点。类乌齐牦牛肉虽有一定产量,但由于牦牛生长周期长,产量并不特别高。

晚上我们准备加做个蔬菜汤,看着清澈溪水,我高兴地用溪水洗菜。接触到溪水那一刹那感觉挺好的,溪水清凉透澈,就像我小时候常在老家池塘边淘米洗衣一样。

高海拔地区的草地一直是干爽柔软的,夜晚,我们在草地上铺上防潮垫,就如同躺在席梦思床垫上一样,舒服地静静地看着满天星斗,遥想每个星星都是一颗恒星,在它的周围是否也存在着像地球一样的行星,那里是否也有生命现在正在如此地看着我们。早晨醒来时,户外还是很冷的,我们把带的最厚的衣服都穿上了。

在草原上自己做饭比较耗时,幸而饭终于熟了。大家一起席地而坐大盘子吃菜大碗吃饭了。孩子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说这里是美丽的天堂,大自然在这里既显示了它壮美辽阔的一面,如远处的苍山与头顶蔚蓝的天空,又显示了它柔美的一面,柔软的草坪与光彩夺目的野花,我们的心在这里空空的静静的。

躺在朝地上,我在想:这里有雪山冰河,有峡谷森林,有鲜花草地,有寺庙经幡,有小小村落,有善良淳朴的农牧民。这里有天堂花都,小瑞士的美誉。这是一片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地。她的美,美自天然,美自淳朴。

回望走过的类乌齐县主要景区益吉神山、德青颇章神山、色吉雪山、唐代柏林、伊日温泉、崩勒溶洞、海市蜃楼湖和措嘎玛神湖等自然景观感到神奇。参观过类乌齐寺(查杰玛寺)、确雅玛塔林、古墓葬、马鹿场等人文景观又对劳动人们智慧感到由衷赞美。


作者简介:张万成,男,汉族,中共党员,祖籍福建永定客家人。1961年出生在新疆乌什,讲台工作四十一载,退休教师,现居住新疆兵团第一师四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作协会员、理事,业余喜欢旅游、喜欢散文。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网站支持 | 管理登录
https://mp.weixin.qq.com/s/N96sz7XQEqgra-bp5nGMvQ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