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蚕赋春蚕赋 文/王一如
窃闻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1]。乃知此物悄生夏土[2],漫布农乡。收归于翅目,划属于昆纲[3]。每见百蛾之近白,时来万卵之微黄。一日壳开,犹穴蚁之飘轻直短;几番皮蜕,即蛰虫之细软弯长。会当摇首缓,吐丝狂。流彩抒于天性,结晶寄于胸腔。丝停则作茧居身,明志功成而解脱;蛹化则成蛾奉卵,鞠躬力尽而湮亡。
信是熟茧抽丝,存细小之气囊[4],起粘稠之胶质。将成罗绮于精梳,可造缎绸于细织。鲜凝触目,为脂玉之娇柔;滑润及肤,谓纤维之缜密。花动千颜,屏开百色。自在薄光,天然厚泽。曾为圣上之堂皇,便是皇家之显赫。或一方商贾之容仪,或四境朝官之气格。兼复民风演绎,慕其寻常汉服,款款钟情于过客关风;惊其窈窕旗袍,深深憧憬于今人魅力。
唯当大国春秋,全本桑蚕之文化,数方水土之风流。或若错落涟纹于粤府[5],或若玲珑图案于苏州[6]。巴蜀精专,情连针水针山之雅艺[7];潇湘豪放,意置绣人绣虎之奇谋[8]。加复云绡亮,宋锦柔[9]。千般绝技,万丈高楼。安知旁推无数,外引不休。杂色烫描于漆器,兼纹镌刻于金瓯。染工步进而彩丹沉获,印术移栽且芳纸淀求。冀使浩荡东来,行意于风云蹊径;苍茫西去,得名于海陆丝绸。
文人笔写蠕蚕而传神笃信。闻小妇之机声,获大耆之税讯[10]。周身罗绮而化形,遍市蚕农而留恨[11]。东风无力,蜡炬成灰而老泪流干;夜月多愁,春蚕到死而新丝吐尽[12]。呜呼!其境已迁,其时已遁。遂令鲁桑阴,吴叶润[13]。欲插桑田,如栽柳阵[14]。蚕眠因桑叶稀疏,雉舞因麦苗秀嫩[15]。才尝宫露而又收宅茧[16],白纻裁衫[17];才了蚕桑而又插禾田[18],东风吹鬓[19]。者也。
注释: [1] 开篇四句摘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2] 蚕原生于中国,被人类养殖已有数千年历史。
[3] 蚕在生物学分类中归属昆虫纲、鳞翅目。
[4]显微镜下观察而知,蚕丝横截面具8字形空囊。
[5]指广绣。
[6]指苏绣。
[7]指蜀绣。
[8] 指湘绣。
[9] 指云锦和宋锦。
[10]出自范成大(宋):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11]出自张俞(宋):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2]出自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3]出自李白(唐):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14]出自刘克庄(宋):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15]出自王维(唐):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16] 出自李贺(唐):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茧蚕。
[17] 出自姜夔(宋):桑间簧火却宜蚕,风土相传我未谙。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纻作春衫。
[18]出自翁卷(唐):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9]出自郑仅(宋):东风吹鬓不可亲,日晚蚕饥欲归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