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乌齐:牦牛背上的诗意家园与历史长歌
文/刘长煌
在那遥远的藏东高原东北部,有一处宛如仙境的地方——类乌齐县,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
自然的神来之笔
类乌齐,藏语意为“大山”,这片幅员面积达634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大自然的万千宠爱。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2.6℃左右,县城所在地海拔3840米,地处国道317和国道214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
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景观呈山原类型,高原山原面、宽谷与峡谷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山水画卷。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和他念他翁山横亘于此,山脉走势决定了河流的流向,造就了山间河谷深切、沟壑纵横的奇特景观,仿佛是大自然用巨斧劈砍而成的杰作。全县最高处的色吉神山雪峰,海拔约5790米,直插云霄,似与天公试比高;最低处的尚卡乡达让村,海拔3439米,展现出地势的起伏与落差,给这片土地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类乌齐县素有“天堂类乌齐·三江花都城”“西藏小瑞士”“昌都后花园”等美誉,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令人目不暇接。康巴花都的繁花似锦,如岑参笔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描绘的那般绚烂夺目;伊日峡谷的幽深静谧,谷长约十公里,最宽处约几百米、最窄处仅数十米,雄峰对峙、悬崖千丈、溪水潺潺、野花遍地,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让人沉醉其中,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伊日温泉水温在30度至43度之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生物,恰似那温润的玉液琼浆,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也为疲惫的旅人洗去一身的疲惫。查杰玛大殿建成于1326年,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古建筑,呈正方形,高48.15米,面积3334.64平方米,融藏、汉、尼泊尔建筑风格为一体,殿内供奉着距今700年、重达815斤的桑吉雅君银质佛像,还珍藏着2000件以上的珍贵文物,如九龙镀金马鞍具、宝刀、佛像、唐卡等,宛如一座历史的宝库,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传奇。
历史的悠悠长歌
类乌齐的历史,犹如一首古老而悠扬的长歌,穿越时空,在这片土地上久久回荡。考古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小恩达遗址和察雅烟多遗址等表明,在5000年前,包括类乌齐在内的康区已有原始先民进入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阶段,其粟类谷物和贝饰的发现,见证了这片土地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和沿海地区的交流与融合,反映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村落形态,如《诗经》中所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展现了人类文明初期的交流与探索。
据汉文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初,秦献公“兵临渭首”,原居于青海黄河河曲的部分先民迁徙至此,与当地土著融合,共同开启了类乌齐地区的历史新篇章,他们便是康巴藏族的前身。自唐代起,类乌齐便为吐蕃属地,当时吐蕃政权设立“五茹”等行政建置,类乌齐及周边地区属于“苏毗茹”辖地,属“下部多康三岗”的范围。七八世纪之交,吐蕃攻打南诏时,类乌齐等地还曾作为前沿地带,见证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到了元代,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统治西藏后,类乌齐由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明代,永乐年间类乌齐寺的主持被封为国师,管理此地,政教合一的政权机构在这里延续了数百年的历史,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历史印记.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类乌齐宗.民国七年(1918年),噶厦政府直接派驻“拉尼”和一个“代本”的军队,形成以噶举派为主,政教合一的政权机构.
在类乌齐的历史长河中,还流传着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典故。例如,类乌齐寺作为当地重要的宗教场所,其传承与发展承载着无数信徒的信仰与期望。传说中,类乌齐寺的建立与一位高僧的修行感悟有关,他在这片山水之间获得了心灵的启迪,于是在此兴建寺庙,弘扬佛法,历经岁月的洗礼,寺庙不断修缮与扩建,成为了如今的规模,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朝拜。又如,当地的一些传统节日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像仲确节,这天既是祭祀甲日(后山)——“德秋颇昌”(胜乐宫殿)神山的特殊日子,也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时刻,这一节日传承至今,成为了类乌齐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牦牛的传奇篇章
在类乌齐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之中,类乌齐牦牛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它们是这片高原上的珍宝,是大自然赐予类乌齐人民的珍贵礼物。类乌齐牦牛乃西藏高山牦牛的当地类群,放养于海拔3700米以上的类乌齐县天然牧场中,饮水来源于海拔5000米以上的弱碱性冰川雪融水或泉水,可谓是汲取了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
这些牦牛膘肥体壮,肉质鲜嫩,口感醇厚,其肉质颜色鲜红,致密有弹性,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具有特殊的腥膻气味,口味浓郁,营养价值极高,在西藏自治区享有盛誉,正所谓“肉之美者,牦象之肉”,其美味可见一斑。2015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类乌齐牦牛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无疑是对其品质的高度认可。2016年以来,类乌齐县实施人工饲草地建设1.2万余亩,“万头以上牦牛育肥基地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年平均实现牦牛肉加工、销售达450万千克,牦牛产业逐渐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7年,类乌齐牦牛存栏171万余头,年出栏45万余头,牛肉年产量5430吨,年产值7131万元,带动了众多牧民增收致富,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牦牛,作为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说文》中记载:“西南夷长毛牛也。”《山海经·北山经》中亦描述:“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可见其历史渊源之深厚。对于世代沿袭着游牧生活的藏民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们是藏民生活的好帮手,也是忠实的伙伴。在高寒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无论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雪袭人的寒冬,牦牛均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奔波在雪域高原,担负着“雪域之舟”的重任,为藏族人民提供着生活、生产必需的资料来源,如同那默默奉献的孺子牛,“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生态与发展的和谐乐章
如今,类乌齐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以温泉为核心,着力打造生态产业基地和生活娱乐基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类乌齐人民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们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家园,让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那份原始的纯净与自然之美。
类乌齐县就像一首抒情的诗篇,一幅流动的画卷,融合了自然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韵和牦牛文化之魂。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愿这片神奇的土地,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绽放着它独特的魅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让那牦牛背上的诗意家园与历史长歌,永远传唱在藏东高原的蓝天白云之下。
【作者简介】刘长煌,江西省万年县公安局民警,联合国维和警察,全国公安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啄木鸟》《故事会》《人民公安报》《环球时报》《福州晚报》《传奇·传记文学选刊》《人民公安》《传奇故事·推理》《现代世界警察》《江西公安》《警察》《警察天地》《警官》《最推理》《海外文摘》《神州诗歌报》《特别关注》《推理·青少年文学》“中国警察网”“中国诗歌网”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200余万字。2021年《啄木鸟》“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二等奖、2024年第二届“蒋士铨文学奖”小说类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