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类乌齐赋

时间:2024-12-25     作者:刘明旺【原创】   阅读

类乌齐赋
文/刘明旺


岁在甲辰,时维孟冬,余闻类乌齐之盛事,心向往之,遂作斯赋。

类乌齐者,处藏东之要地,位昌都之北陲。东接卡若,南毗洛隆、八宿,西临丁青,北望青海囊谦。其域广矣,方圆六千三百三十七点九二平方公里,地势西北而峨峨,东南而委迤。类乌齐者,大山之意,高原之气候,干燥而少雨,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气温常约二点六摄氏度。县城者,处国道交汇之所,海拔三千八百四十米,仿若星点,嵌于大地。

其地貌之奇,山原之型分三。念青唐古拉之支脉,伯舒拉岭与他念他翁山,绵亘其间,控河流之走向,致河谷深切,峡谷罗列,沟壑纵横,坡向有别。其间有高山,色吉神峰,凌于九霄,海拔五千七百九十米,又有达让之村,处最低之地,海拔三千四百三十九米,高低相形,成自然之妙景。

类乌齐之美,美在自然。康巴花都,繁花似锦,若彩云之坠地;查杰玛大殿,庄严古朴,似岁月之凝眸;伊日峡谷,深幽静谧,如巨蟒之蛰伏;伊日温泉,热气氤氲,若仙境之缥缈;玛古通洒咧营地,欢声笑语,是人间之乐土;恩达红色景区,承载历史,为记忆之殿堂;白玛岭温泉康养城,温暖惬意,乃休闲之佳处;国道打卡点,独具风情,引游人之驻足;卡玛多塔林,古朴神秘,使人心生敬畏;长毛岭马鹿保护区,生灵跃动,充满生机活力;益吉神山、德青颇章神山、色吉雪山等,各展雄姿,望之而心醉神迷。

且其人文之盛,非遗璀璨。类乌齐齐吾岗唐卡绘画,笔端凝智慧,绘就佛国盛景;类乌齐日巴寺岭卓舞,脚步踏韵律,舞出民俗风情;类乌齐查杰玛寺格萨尔羌舞,身姿展传说,演绎英雄传奇;黑陶制作,捏土成金,传承古老技艺;卡崔制作,独具匠心,尽显民间巧思;类乌齐仲确节,热闹非凡,洋溢节日欢乐;甲桑热巴,活力四射,散发艺术魅力;唐卡勉唐旧画派与尼泊尔画派,丹青妙手,描绘宗教与生活画卷;藏纸藏墨制作,蕴含千年文化底蕴;银器手工艺,银匠家族心血结晶,精美绝伦;雅仓嘎赤手工,别具一格,展现传统工艺魅力;传统皮匠工艺,岁月沉淀,见证往昔生活痕迹;格萨尔王歌剧表演节日(德色节),声乐喧阗,唱响民族史诗。

若夫类乌齐牦牛,此乃藏东高原之厚赠。生于海拔三千七百米之上天然牧场,牧民守古法以牧之。食高原百草,其中药材达百余种,饮黄盐,故而体健膘肥,肉味浓郁,营养丰富,声名播于区内外。类乌齐公牦牛之屠宰率,于众牦牛中为最,净肉率亦高于斯布牦牛与帕里牦牛,产肉性能优良,且饱和脂肪酸低,不饱和脂肪酸高,此真天赐佳肴。虽其生长周期长,产量有限,然类乌齐县施全产业链模式,种草以育牦牛,养畜以求其繁,加工以增其值,销售以广其名,牦牛产业渐兴。

昔者,牦牛与类乌齐之民,相伴相生。民之衣食住行,皆赖牦牛。披牦牛之毛毡,御高原之寒;食牦牛肉脯,增身体之力;乘牦牛之背,越山川之险。而于文化传承,牦牛亦为重者。节庆祭祀,牦牛身影必现,它是神圣的象征;传统歌舞,牦牛形象常存,它是力量的代表。于经济发展而言,牦牛产业如舟之桨,推动类乌齐县之发展。牦牛肉之销售,带来财富;牦牛制品之加工,促进就业;牦牛文化之传播,吸引游客,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繁荣。

今之类乌齐县,知生态之要,行保护之举。以温泉为基,打造生态产业与生活娱乐基地。类乌齐县入选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名单,又为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此皆发展之成果。在保护生态环境之际,不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类乌齐县之人,深知牦牛产业之可持续发展,必基于生态之良好。故合理规划牧场,避免过度放牧;积极保护水源,确保草木葱茏;倡导生态理念,使民众皆为环保之人。

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象渐成。类乌齐之山水,依旧秀丽,牦牛之群,依然自在。游客来此,感自然之美,悟文化之深,品牦牛之味。类乌齐县如明珠,在藏东大地闪耀,其未来之路,必充满希望,如江河之奔腾,永不息止。

嗟夫!类乌齐者,自然与人文并茂,传统与现代交融。牦牛产业,为发展之动力;生态保护,是永续之根基。愿类乌齐县,岁月常新,繁荣昌盛,牦牛之福泽,永传于世,人与自然,同谱华章。望天下之士,闻类乌齐之名,皆来赏其胜景,感其神韵,斯地之美,当名传千古,繁华永昌。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网站支持 | 管理登录
https://mp.weixin.qq.com/s/N96sz7XQEqgra-bp5nGMvQ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