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揽胜(散文)
文/孙群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郴州西面的永州宁远县境内的南端。距宁远县城三十公里,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山系,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纵横一千公里,南接罗浮,北连衡岳。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文物古迹、自然风光、溶洞和民俗风情著称于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交错,融为一体,形成了九嶷山古雅、神奇、秀丽、险峻、独特的美感。

最早知道九嶷山这个地名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有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的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诗仙李白自从二十五岁离家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及苍梧,东涉溟海”,忘情放纵于祖国的名山秀水间。李白游历苍梧山之时正值秋季,举目四望,一片秋色,作《悲清秋赋》:“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嫋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这是一篇抒情赋,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九疑山是大舜野死,娥皇、女英痛哭洒泪的地方,湘江水是屈原沉江之水。李白在描写清秋景物的时候,处处渗透着“悲”,此时的李白阅世还不深,“悲”也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
曾闻知屈原已降等历代诗词大家慕九嶷山气象万千的迷人美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纷纷写诗作赋。
因而我对九嶷山心仪已久,恨不相逢。中国新诗协会在九嶷山举办诗会,有了这次机会,我欣然驱车前往。
九嶷山脚下,有一个挺大的九嶷山舜帝陵广场,站在广场中央向四周仰望,九疑群峰拔地而起,山峦重叠、风壑云泉。万千峰峦,竟然无一不朝向舜源峰。
《史记》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始祖,九嶷山也成为了舜文化的藏精之所,被誉为“德孝之源、福地九嶷”。最早的舜帝陵始建于夏朝,当时建于大阳溪的白鹤观,即现在宁远县大阳洞,当地人称为大庙。秦汉时,大庙迁至玉琯岩前,到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编修雷燧祭帝,又将庙迁于舜源峰下,至此陵庙合一。
舜源锋为九疑山“九峰”之首,乃华夏始祖舜帝的崩葬之地,相传当年二妃寻找舜帝未果,在返回的路途中经过洞庭湖殉情葬于君山,化身为娥皇峰和女英峰伴其左右。这成为了九嶷山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爱洋溢的精神圣境,后世文人们争相演绎他们的情爱故事。
九嶷山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这里山峰耸翠,巍峨壮丽,溶洞密布,绿水常流,这里还是湖南的母亲河——湘江的源头,被誉为“三省通衢”。大片的原始森林,江河与深潭相映成趣,高山与平湖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盖掩口之东峰,如排衙行檝,而此处之诸岫,如攒队合围,俱石峰森罗,窈窕回合,真所谓别有天地也。途中宛转之洞,卓立之峰,玲珑之石,喷血惊涛之初涨,溹烟沐雨之新绿,如是十里而至圣殿。圣殿者,即舜陵也。”这是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对九嶷山风景描述,显示了九嶷山的壮美、秀丽和神奇。
初到九嶷山的当天晚上,我们下榻在“九嶷山度假酒店”,酒店坐落在山坳的绿丛深处,环境优美,住宿与餐饮有廊道相连,极大地方便了游客。中国新诗协会九嶷山诗会将在这里举行,此行得到了九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大力支持。

我和室友都有晨跑的习惯,天蒙蒙亮,换上跑鞋我俩走出酒店的大门。此时,九嶷山正笼罩在朦胧的晨雾之中,我们从九疑山度假酒店出发,途径鸭婆洞村、鲁观村、九疑河湿地公园、九疑山民族园村、九疑山电站、舜帝陵古遗址、永福寺、紫霞岩返回酒店全程约十公里,垂直升降约七十五米,我们一边慢跑,一边欣赏着沿途的美丽风光。沿着平整的柏油山道,翻越了一座山,看着山下的村庄和田野,又翻越了第二座山,景物类似,溪流、石桥、石径、田野、绿树……
一路上,我们还讨论了九嶷山的前世今生。唐代文学家元结(719-772)写的《九疑山图记》,其中有一段文字: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译成现代文便是:有的人说:“真是这样呀!这座山为何没有位列于五岳之中呢?”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祭祀疆土尊崇关隘,把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今天九疑山之南,万里归服。站在都门向东望,看不到边际;向西行几万里,到不了边陲。因此应该把九疑山作为南岳,把昆仑山作为西岳,像衡山、华山之类的山,还是听任超凡脱俗的隐逸者在此结庐隐居,让领受封邑的贵族作标记当作自己的后花园吧。只是当世执政者苦于被常情和古制所牵制,不能有所改变和创新,这又怎么办哟?”
唐朝文学家、道家学者元结在唐代宗李豫时期,曾任湖南道州刺史,他饱览了九嶷山的奇异风光之后,撰写《九疑山图记》一文,对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壮丽,却不能位列于五岳之南岳,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
翻过第二座山,穿过山脚下一山村,一路向前,便看到九嶷河畔的鲁观洞了。这里归九嶷山瑶族乡所辖,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长约三公里、宽两公里的盆地。正是墟日,天才蒙蒙亮,就有勤劳的村民出来占据有利“地形”了。



九嶷河鲁观河段系潇水的源头,这里河段宽,水流湍急,落差大,滩潭交错,河两岸地势险峻,植被葱郁,风景秀丽,水质清澈。清乾隆年间宁远县令徐旭旦就曾游览这里,还把此地命名为宁远八景之“潇水涵青”,并赋《潇水》诗一首:“潇潇一脉出天南,皎洁澄鲜映蔚蓝。飞瀑千寻还浩渺,碧潭万顷自空涵。无心学海偏流细,有意宜民独作甘。莫道臣心真似水,须眉一鑑胜奇探。”
鲁观洞通往九嶷水电站的山路是两车道的水泥路。路虽曲折,但路面平坦很好跑步,我们不知不觉中加快了步频。
路旁有一口古井,泉水自井中“咕嘟”流出,沿着下面水沟向田野流去。我们蹲下掬水喝了几口,并洗了一把脸,井水清冽甘甜。我们继续沿着公路迅跑,经过了九嶷水电站、舜帝陵古遗址,我俩跑下公路,沿溪畔的道路前行。小溪两旁长有不少皂角、乌桕、枫杨、红枫等百年古树,生机勃勃。
从九嶷山水电站到永福寺,一路的风景美不胜收。此时,天已大亮,望远方,山峦起伏、山色如黛。虽然已是秋天,晨跑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早已大汗淋漓,悠悠凉风从山间吹来,很是舒爽。九嶷山在晨曦映照下色彩斑澜、绚丽多彩!九嶷山豪迈也俊秀、奇险也逶迤、平坦也突兀、肆虐也温柔,我俩一致认为,这是一条绝佳的跑道,只有跑者才能品味出来。

永福寺出现在了眼前,排列有序的一组庙宇坐落在山麓上,一尊巨佛端坐佛龛中,几里开外都能看见。永福寺始建于公元47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晚清以来,历经战乱,庙宇坍毁,仅存遗址。现在的永福寺为近年重建。
拿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已经是早上七时了。“赶紧回吧,早餐七点半开始,还要回去洗澡。”我说。“回酒店只剩两公里了,来得及。”跑友看了看导航,回答道。

上午八时三十分,中国新诗协会九嶷山诗会的全体参会人员准时出发,乘车前往九嶷山舜帝大殿,将在那里隆重举行公祭舜帝的典礼。中国新诗协会会长为主祭人,其他人员为参祭人。上午九时,祭祀队伍排成三个纵队,经九龙柱抵达明德广场,在三面公祭大旗引导下,从金水桥、神道缓缓步入祭祀广场。九时九分,甲辰年中国新诗协会公祭舜帝大典正式开始。鸣炮九响,击鼓九通,鸣金九响……,九位礼生向舜帝敬献三牲、五谷、百果以表达对舜帝的虔诚之心,接着主祭人盥手、上香、酹酒,全体肃立,向舜帝像三鞠躬,虔诚致敬。
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会长恭读《祭舜帝文》:“帝德巍巍,舜仪崇祟。愿帝之灵,永佑吾中。……”文中颂扬舜帝的丰功伟绩,并表达后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颂毕祭文,随后,悠扬的《韶乐》响起,告祭乐舞开始,共三个乐章《箫韶引凤》《卿云歌颂》《南风祈福》。演绎舜帝以韶乐教化百姓、引凤来仪的传说,赞颂舜帝德孝为先、泽被万代的伟大功绩,祈愿国运昌隆、中国新诗协会越办越红火。礼乐毕,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各省分会长分别向舜帝像敬献花篮,全体参祭人员分别向舜帝上香,清烟袅云霄、祈福佑中华,告慰始祖英灵。鸣炮,奏乐,公祭大典礼成。

上午十一时,返回酒店。下午二时,召开中国新诗协会九嶷山诗会。
我的作品:《九嶷山诗笺》
——九嶷山是天下名山,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舜帝就葬于九嶷山下。当我们面对它时,一种历史的苍茫和厚重扑面而来。《史记》十二本纪·五帝本纪中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为找寻一顶被四千年时光带着远去的帽子,
仓仓皇皇,
我闯进了,
一部无法遗忘的历史诗篇。
九嶷山一直在那里,
历史早已翻篇。
尽管时光早已磨灭了舜南巡狩的印迹,
环顾四周依然能够看见,
一群无言的大山——
舜源、娥皇、女英、
杞林、石城、石楼、
朱明、箫韶、桂林。
九座峰峦,相伴苍天,
以高耸的姿态、和善的容颜,
古往今来,迎接着后代子孙的观瞻。
在近现代,
舜文化一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古老的九嶷山,
诉说的古老的故事,从未中断。
历史的许多章节漂浮在九嶷山巅,
不敢触碰,怕史书断裂成碎片,
舜帝的德行,作为龙的形象,
一直翱翔在华夏儿女的心田。
今天,我来到了湘、粤、桂交界的大湘南,
将德孝文化的诞生、成长、壮大,
将苍梧的血脉、族谱以及它经历过的岁岁年年,
一块阅读,很美!膜拜里混杂了民族心理和崇拜祖先。
九嶷山,在历史里,
《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
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
这个古老的流传,
从九嶷山的苍穹回到最初的泉眼
奔涌着生生不息的汨汨水源。
九嶷山,
苍松覆壁,断崖远眺无人烟。
它的传说,存在于
苍梧之野,峰秀数郡,
存在于之后的四千年时光之间。
现在的九嶷山,
是鸟语花香的起伏山峦,
是天下第一盆景的玉琯岩,
是拾级而上的圣迹仙踪,
是鬼斧神工的楚南溶洞——紫霞岩,
是层峦叠翠的舜源峰,
是枫柏扶阴的原始次生林,
是肃穆庄严、气势恢宏的舜帝陵园,
是国家级“非遗”的舜帝祭奠,
更是游客无限神往的德孝之源。
在这里,我找到了那顶远去的帽子,
解开了一个舜文化在四千年间的地理谜团。
感恩大自然,感恩九嶷山,
成为了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安寝之地,
使华夏族人的“德孝文化”得以溯本正源。
我做了一个深呼吸,
缓缓地托住心底涌出的庄严。
在湘楚大地的怀抱里,
九嶷山将以特有的姿态,耸立于天地之间。

是日,下午会议组委会组织与会者在九嶷山游览。我们来到距离永福寺约一里之遥的小山包,那就是玉琯岩。远望玉琯岩山,恰似一块翡翠镶嵌在碧玉盘中,故又称“天下第一盆景”。我们横跨小溪上的石桥,走向玉琯岩去。
玉琯岩是平畴沃野间突兀的一座玲珑小山,玉琯岩前面便是新建的舜庙遗址博物馆,这两处是要收门票的,售价分别为30元,我们是免门票的。由于是周三,进入玉琯岩的游客,只有我们九嶷山诗会的参会人员。
关于玉琯岩名称的由来,有一段传闻。汉哀帝时期,文官奚璟到此祈祀舜帝时,在石岩洞中发现了十二支玉琯(“琯”即玉制管乐器),他认为这是舜帝的遗物,不敢私自收藏,进献给了朝廷,后人就将此岩洞更名为“玉琯岩”。
玉琯岩的山上怪石林立,秀木葱笼,远远看去,活脱脱是大自然造就的天然盆景。在玉琯岩正前方有个“九疑山”碑刻,笔力苍劲遒拔,金钩铁划,是南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南宋官员、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方信儒所书。八百年,弹指一挥间。方信孺所题写的所有诗文石刻,如今均已成为文物古迹,成为各地政府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广州六榕寺的题咏、黄埔琶洲的题辞、桂林云峰寺的题字、柳州马鞍山的石刻等。
玉琯岩洞口右壁刻的 “九嶷山”三字体平均高度为一米二且笔划雕刻之深十分罕见。但令人费解的是,“疑”字中“矢”少了上面的一撇。导游介绍了在当地村民中流传的有多种说法。一说舜帝葬于九疑山是上天的旨意,世人不用怀疑;二说南宋时期国破家亡,少此一笔喻意国土不完整,同一时期所建的岳庙,所书的“精忠报国”中的“国”字少一点,也是这个道理;三说这样写是为了三个字的笔划结构均匀,少一撇是讲究三字布局的完美;四说当时这三个字是方信儒请当地石匠雕刻,要求每笔可盛十五升米,并以此米为酬劳,结果方信儒少给了石匠十五升米,石匠于是就少刻了一笔。究竟那种说法确切,后人无法考证。
在“九疑山”碑刻左侧,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蔡邕撰写的《九疑山铭》,它是南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仿汉隶书法名家李挺祖补刻的。其铭文是:“岩岩九嶷,峻极于天,能角肤合,兴布建云。明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桢厥勋。建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大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嶷,解体而升,登此崖嵬,托灵神仙。”
在玉琯岩右侧的石壁上,有一块保存完好,目前在全国摩崖石刻中绝无仅有的“蝇头小楷”石刻,字体小若蝇头,在二尺见方的石壁上雕刻了一篇祭文和《玉琯岩怀古》、《娥英二妃怀古》、《九疑山怀古》、《紫霞洞怀古》四首诗。
玉琯岩是喀斯特地貌,山上遍布奇形怪状的嶙峋怪石,石上极少泥土。然而,就是这么一座小小的石头山,却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次生林,也算自然界里的一个奇观了。
离开玉琯岩,往前走了五十来米,就是新建的舜庙遗址博物馆。该馆为仿古建筑,建筑面积二千四百二十平方米,展览厅面积五百八十平方米,馆内除展出大量图片外,还展出二零零四年挖掘出来的宋代舜庙遗址的出土实物,是以舜帝、舜帝庙、祭舜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博物馆。
遗址二千年于被发现,二千零二年试挖掘,二千零四年至二千零五年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五千平方米,二千零六年五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舜帝庙遗址是宋代及宋代以前祭祀舜帝的主要场所。从秦汉至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此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高规格的建筑陶瓷和祭祀陶瓷。舜帝庙遗址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有传世文献、存世碑刻、地下出土文献与丰富考古学实证,相互印证的古帝王祠祀遗址,是研究古帝王陵庙建筑格局及相关祭祀规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绘于公元前一百六十八年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也给予了佐证。)
从宋代舜庙遗址博物馆出来,已是黄昏时分,乘车回到了酒店,结束了今天的行程。
翌日早餐后,乘大巴车沿着柏油公路,进入九嶷山瑶族乡大桑塘村,穿过大桑塘村就到达了紫霞岩。
岩前的停车场里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大、小车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几个大桑村村民提着篮子,带着几个小孩嘻嘻哈哈从公路沿着石阶,朝村里走去,小孩子蹦蹦跳跳差点扑到了我的怀里。看他们高兴的劲儿,想必是山货已经售完了。

紫霞岩是来九嶷山游客必打卡的一个景点。我看到售票亭标注紫霞岩门票80元,一直陪同我们的九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办理好免票手续后,我们一行人跟着导游纷纷走进了紫霞岩。
紫霞岩原名“重华岩”,位于九疑山舜帝陵西南一公里处。导游介绍说,因舜帝的名字曰“重华”,四千多年前曾游历于此,此岩故而得名“重华岩”。该溶洞分内外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外岩宽敞明亮,被数丈高的紫色岩顶苍穹般地笼罩着,每当朝阳初升,朝霞映照,岩中便紫气缥绕,高大的岩壁披上了一层灿烂的紫色的霞光,后来人们又称其为紫霞岩。
洞内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形似半月的崖壁绝顶拱罩,宛如仙境。岩内有一溪九曲流经全洞,宛如九曲黄河地一流。游道全长一千五百五十米,现已开发了绝大部分,洞内可同时容纳数千人,在这个巨大的空间里,我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那样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但同时也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和独立。 内岩地势平坦却又神秘、曲折。钟乳石像树林一样密集地竖立着,千姿百态,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岩内的溪流迂回曲折,名曰:“九曲黄河”,不见来处,不知去向,令人感到神秘莫测。洞内至今保留有唐、宋名家的题刻和宋、明纪行诗壁,其中明代诗人郭崇嗣这样描写紫霞洞:“古洞千秋秘不开,谁道一窍此中来。云深定有蛟龙伏,地僻难堪日月回。白乳累累悬玉髓,丹霞片片锁苍苔。不知仙侣栖何处,多少游人抱渴怀。”
岩洞口外塑有徐霞客的巨幅石像并以九嶷山貌浮雕为背景,基座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徐霞客1587-1641“是日仍观瀑炙薪于岩中,而云气渐开,神为之爽。因念余于此洞有缘,一停数日,而此中所历诸洞,亦不可无殿最,因按列书之,为永南洞目……”--《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
1637年(明崇祯十年)三月间,明地理学家徐霞客实地考察九嶷山地貌时,曾在紫霞岩内连宿四晚,他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在他的《楚游日记》中,对紫霞岩给予了“楚南十二名洞之第二”的美誉,文中写道:“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莲花洞第三,江华;狮岩第四,江华;朝阳岩第五,永州;澹岩第六,永州,大佛岭侧岩第七,江华;玉琯岩第八,九疑;华岩第九,道州;月岩南岭水洞第十,道州;飞龙岩第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二,江华。此外尚有经而不胜书,胜而不及到者,不罄附于此”。
译文:“这天仍旧在斜岩中一边观瀑一边烧柴火烘烤,云气渐渐散开,精神为之爽畅。由此想到我与这个岩洞有机缘,一停留就是几天,而对于在永州府游历过的各洞,也不可不评出个高低等次,于是按位次书写出永州府南境各洞的名称。月岩第一,在道州;紫霞洞第二,在九疑山;莲花洞第三,在江华县;狮岩第四,在江华县;朝阳岩第五,在永州府,澹岩第六,在永州府;大佛岭侧面的岩洞第七,在江华县;玉馆岩第八,在九疑山;华岩第九,在道州;月岩南面山岭中的水洞第十,在道州,飞龙岩第十一,在九疑山;麻拐岩第十二,在江华县。又听说道州长田有中朗洞胜景,没来得及去。此外还有些虽然经过但不值得记录或景致优美而未能游历到的,不能完全附录在此。”
紫霞岩像一部巨型天然空调机,冬暖夏凉。夏季里一进入前岩,便感觉凉气横生,立即心静神宁,愉悦无比;冬季温暖舒适,给人一种安逸的感觉。

紫霞岩的洞口山崖上生长着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的“报春苣苔”引起了我的关注。报春苣苔是地球濒危植物,全球不足三千株,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曾失踪一百多年,十年前在这里被重新发现。最初发现时,报春苣苔的数量也只有二十四株,但已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野生报春苣苔群落。报春苣苔为多年生草本,属苦苣苔科植物,生长环境极为脆弱,绝大多数分布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生长在海拔约三百米的石灰岩密林荫湿处或溶岩洞穴入口处,生长环境一旦破坏即难以生存。由于生长环境特殊,其分布区域极窄,仅在我国广东连州、阳山和乐昌,湖南宁远和东安,江西婺源等地有几个小的种群。此外,洞口山崖上还栖息有“高端住户”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岩燕,它是飞行最快的鸟类。
中午的阳光照射紫霞岩,我们要离开去宁远县城了,想起当年宿此洞写下:“二十五日 静坐岩中,寒甚。闲则观瀑,寒则煨枝,饥则炊粥,以是为竟日程。” 的徐霞客。(译文:“二十五日清静安闲地呆在斜岩中,天气非常寒冷。无事就观赏瀑布,冷了便烧树枝烘烤,肚饿则煮稀粥吃,就这样度过了一整天。”)
对具有非常情操和勇往直前精神的徐霞客,我非常敬佩,他的确是一位千古奇人。当时是1637年(丁丑年、崇祯十年)三月二十四日,九嶷山紫霞岩外想必是乍暖还寒,洞中有些寒冷,可徐霞客他老人家烧些树枝取暖,煮些稀饭充饥,怡然自得,十分享受,这样的生活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想都不敢想了,别说去践行了。
坐在返城大巴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像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宏,但见青山葱翠,但闻百鸟婉转,缥缈的山岚诗意般地在心中弥漫。当地政府已认识到了九嶷山旅游资源的巨大价值,正在谋划大举开发。我真心希望进过开发的九嶷山仍然保持着清纯秀丽的原生状态,如同一个天然修饰的乡间女子,勃勃生机,楚楚动人。
2024年11月26日星期二
写于海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