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北京 >> 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详细内容

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时间:2024-01-27     【转载】   阅读

北京日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获悉,1月2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微信图片_20240127095758.png



“清史是我的专业,我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它。可说是寝于斯,食于斯,学于斯,行于斯。清史是我的理念之归宿,精神之依托,生命之安宅。”戴逸曾说。


戴逸出生于1926年,江苏常熟人。他曾在华北大学一部十七班学习,新中国成立后,随华北大学进入北京,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中国图书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等。


戴逸被学界誉为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他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他个人撰写或主编的著作有40余部,代表作包括《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帝及其时代》《履霜集》《语冰集》《涓水集》《繁露集》《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发表文章800余篇。

1958年,戴逸将教学经验和潜心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为中国近代史的脉络寻找出一条整体逻辑,撰写完成了《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得到了范文澜、翦伯赞、尚钺、吴晗等史学前辈的赞许。此后,他受命组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领衔主编《简明清史》第一、二册,及《清通鉴》《清代人物传稿》等著作,多次获得重要奖项的肯定。

二十四史之后,我国一直没有一部完整、权威的《清史》。戴逸决心要在《清史稿》的基础上,新修一部能被列入正史的“第二十五史”。2002年8月,中国启动了新世纪标志性的文化工程——《清史》纂修,戴逸被任命为这项工程的总负责人,此时他已年过七旬,仍以极大的心力投入书稿的编纂和审改。2018年,结集回顾其治学经历的《戴逸文集》出版,凡12种14册。



中国人民大学给予戴逸高度评价:“他泛舟历史江河,追问古今,与清史结下不解情缘。他秉承学术使命,笔耕不辍,一生治学,只计耕耘,彰显着国之大家的风采。”



他用一生为国家留史
为民族留记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音容笑貌,长存心间
戴逸教授一路走好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春山东(ID:sdgqt2014)”综合整理自北京日报、南方都市报、黄三角早报等。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网站支持 | 管理登录
https://mp.weixin.qq.com/s/N96sz7XQEqgra-bp5nGMvQ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