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河追忆|借盐·还盐那时我七八岁,还没有上学。我8岁才上一年级,在当时的农村入学还算比较早的。那时没有学前班,也没有幼儿园。有一天,我娘在饭屋里做饭时对我喊:“没盐了,快去你二奶奶家借一盅子盐。”到邻居家借油盐酱醋是我常干的事,熟门熟路。听到我娘这么说,我抓起桌子上的酒盅,连蹦带跳去西邻家借盐。那是三钱的酒盅子,在当时的农村最常见,俗称豆皮盅子。到了二奶奶家,我说:“二奶奶,俺娘叫我来借一盅子盐。”二奶奶是个非常和善的人,她接过酒盅,从盐罐子里搲了满满一酒盅盐,小心地放到我手里,说:“慢点走。”我双手捧着酒盅,小心翼翼地回到家里,把盐递给我娘,我娘随手把盐倒进盐罐子里,说:“这盅子盐真满!” 过了几天,我娘让我给二奶奶去还盐。还是那个豆皮盅子,她在盐坛子里搲了一盅子盐,用手按按盐,盅子不满了,她再搲满,再用手按按。反复了几次,搲了满满一盅子盐,递给我,“还你二奶奶去。”我问我娘按盐干什么,我娘说:“按按实在。”我边念叨着“按按实在、按按实在”,边小心翼翼地捧着盅子向二奶奶家走去。“二奶奶,还您盐。”二奶奶接过盅子,把盐倒进盐罐子,但一下没有倒净,她又在罐沿上磕了磕,才倒干净,说:“这盅子盐真实在!” 两位老人都是普通的农村妇女,都不识字。但她们身上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照耀着、温暖着我童稚的心!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两位老人已与我阴阳两隔,我也到了花甲之年。但借盐还盐这件事我一直铭刻在心,伴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始终照耀着我风雨阳光的人生征程。 它使我明白,做人要老实,做事要实在。花甲之年,我对这个道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写下此文,以此纪念二位老人,愿你们一切安好。 □武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