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还要忍多久?

作者: 王天相 【 原创 】 2025-04-30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健身房内发生的一幕令人痛心疾首:中国学生正常使用器械时,遭外国留学生无故拔掉电源,双方发生争执后,前者竟被多人围殴。面对拳脚相加,受害学生全程未还手,最终鼻梁骨骨折、缝针就医。更令人心寒的是,现场众多中国学生全程围观,无一人挺身而出,仿佛眼前上演的只是一场与己无关的“猴戏”。 

 

这一群体沉默背后,折射出的是更深层的无奈与恐惧。学生们并非缺乏正义感,而是忌惮于学校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在一些高校,学生一旦还手便可能被认定为“互殴”,面临校规处罚。这种本末倒置的评判标准,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本应热血的年轻人不得不将勇气与血性深埋心底。当“明哲保身”成为常态,当校园里的见义勇为需要承担巨大风险,这不仅是个体的悲哀,更是教育生态的扭曲。 

 

究其根源,国内高校对留学生的过度优待难辞其咎。为追求“国际化”指标、提升学校排名,许多高校不惜重金吸引留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豪华宿舍等优渥条件,却在日常管理与纪律约束上一再宽松。这种“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管理”的畸形模式,让部分留学生产生特权错觉,进而肆意妄为。有人公然在网络炫耀“一月换十几个中国女友”,甚至将暴力欺凌当作彰显威风的手段。更令人愤怒的是,当冲突发生后,学校轻飘飘的“理性看待”“妥善处理”回应,不仅未能安抚受害者,反而让大众质疑:这样的处理究竟是在维护公平,还是在变相袒护?难道民国时期的“租界”阴影还没散尽,让这些国内高校都心有余悸? 

 

教育本应是培养正直、勇敢公民的摇篮,而非滋生特权与不公的温床。学校对中国学生要求“打不还手”,却对施暴的留学生网开一面,这种双重标准,正在摧毁学生对公平正义的信仰。当年轻人在校园里都无法获得安全感与尊严,未来又怎能期待他们在社会中坚守原则?若有朝一日国家面临危机,当连校园内的团结与抗争精神都被压抑殆尽,除了军人的钢铁意志,我们又该如何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 

 

如今,我们迫切需要教育界进行深刻反思:国际化不应以牺牲本国学生权益为代价,优待更不能异化为纵容。唯有摒弃“重洋轻内”的错误导向,建立统一、公正的管理规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成长,才能真正守护教育的初心。若鲁迅先生尚在,想必也会以如椽巨笔,再次痛斥这种扭曲的教育乱象——因为一个国家的未来,正藏在校园里每一次对公平的坚守、每一次对正义的捍卫之中。

0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网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