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桥遗梦

作者: 王天相 【 原创 】 2025-03-27

在川北农村的青川县关庄镇新华村,村口的铁索桥横跨在青竹江上,桥长 107 米,宽两米,距水平面 200 米高, 它不只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承载着我无尽的乡愁与往昔的梦想,每一次踏上这座桥,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 

 

这座桥建成于1986年,在它诞生之前,村里人出行极为艰难。要去街上赶集,得在崎岖的山路中穿梭一个多小时。那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对山里人来说,出行是一场充满挑战的跋涉。这座桥的出现,圆了近两千山里人的梦,它缩短了村子与外界的距离,也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轨迹。 

然而,这座桥却晚来了几十年。我母亲是上世纪 40 年代的人,我曾听她讲过,在她年轻时,因为上街赶集,那时没有桥,河里仅搭着长满青苔的大石头作为梯步。母亲就在那湿滑的石头上失足滑落河中,虽被村口的苏大爷救起,却落下了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病。每当我站在桥上,脑海中就会浮现母亲当年落水的画面,心中满是遗憾。如果这座桥能早一些建成,母亲便不用遭受这般磨难,她的健康或许也不会因此受损。这几十年的时间差,成了我心中无法弥补的痛,它见证了岁月对家人的伤害,也让我对命运的无常有了更深的体会。 

 

1992年,我和父亲在桥上有了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我们背着自家的乌药卖给江油来收药材的人,父亲嘱咐我跟随药贩子去收未付清的余款。我看着他蹒跚地走过桥,那手上厚厚的老茧,是他为家庭辛勤劳作的见证。他的身影在桥上显得那么单薄,却又那么坚毅。那时的我,并未意识到这会是与父亲的最后一次亲密相处。仅仅五年后,他就离我而去。这座桥成了我与父亲最后交集的见证者,每次踏上它,父亲的身影就会浮现在眼前。我后悔当时没有多关心他一些,没有好好记住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那些未说出口的爱与感激,都随着父亲的离去而深埋心底。这座桥承载着我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也让我懂得了珍惜身边人的重要性,只是这份懂得,来得太过沉重。 

 

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班主任邓老师家访时,曾满怀期待地告诉父母,我有学习天赋,有望考上师范学校,成为一名老师,吃上公家饭。那是我曾经的梦想,然而,命运却对我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家里的贫穷,让生活充满了无奈,而小学三年级时不知来由的癫痫病,更是彻底击碎了我的梦想。病情得不到正规治疗,生活的重心逐渐从学业转向了与病魔的抗争。 

曾经对未来的憧憬,如同泡沫般在现实面前破碎。站在桥上,我常常会想,如果没有这场病,如果家庭条件能好一些,我的人生会不会截然不同?但生活没有如果,这座桥看着我从一个充满希望的孩子,变成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中年人。它见证了我的无奈与挣扎,也让我学会了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生活虽历经磨难,但我已看开,社会给予我的关爱,让我心怀感恩,能吃饱穿暖于我而言已足够。如今走在这座吊桥上,回忆如影随形,那些遗憾、那些思念,都化作了我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这座桥,是我生命的见证者、也是我心灵的寄托、是我安放乡愁的载体。

0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网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