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诗

2024-01-23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文学作品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若按实用主义者的划分,应归于务虚一类;而诗歌更是文学里的文学,由于其形式、表达内容的限制,更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与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诗词在我们的阅读视野里渐渐消退,写诗的人越来越少,读诗的人好象更少。大家在报摊上买杂志的时候,像《诗刊》或是《中华诗词》等这样的杂志是很难看到的。我们发现,诗正一点点地远离我们,而且正一点点地步出我们的生活之外。我们不需要诗词了吗?我们为什么需要诗词呢?



首先,诗歌是高尚的。弗朗西斯培根把人类知识活动分成三个部分,记忆、想像和理性,于是把它们分成三大知识门类,历史、诗歌和哲学。杜威把历史、诗歌和哲学进一步化为十大门类,其中诗歌演绎为艺术和文学两大类。可见,诗歌是想像的艺术表达,也是艺术的精华所在。


  



其次,诗人是伟大的。在社会如此浮躁的今天,能静下心来读书已经了不起了,更不用说写诗了。诗歌的基础是旋律,诗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诗人能把这种节奏感用最美妙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同时又使得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差别体现了出来。一首好诗必须是自由的创作,独一无二的创作,否则它就不是一首好诗。



诗歌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深入到人性的本质,挖掘与发现一场卑微生命里所彰显出的莫大张力与能量,甚至是纠结于一场悲苦的反抗与斗争,却能就此探索出一个具有人类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认同。



诗歌来自于人的心灵,于是,它照耀人的灵魂,涤荡人的思想,点燃人的激情。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文化的基础在文学,文学的基础在诗词”。由于诗词重点在于抒写人之情性,读诗能陶冶情操、变化气质;诗词的语言在格律规范下千锤百炼,为汉字凝结的精华,融真、善、美为一体,因此受到国学家的高度重视。



诗的社会功用是多方面的,古人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中华民族许多思想美德的形成,与诗词温柔敦厚的教化不无关系。像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篇名句,不知激励过多少人去为祖国富强、为民族兴旺而努力奋斗。鲁迅先生是当代伟大的文豪,一生有许多极好的著作,然而,对人们影响最广最深的莫过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当然,诗词不能和自然科学一样,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她的教化作用是无形的,长期的,它只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润物细无声”,静静地陶冶着人的心灵,因而不能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去作急功近利的要求,我们应当看远些,想久些。



我们读诗,我们也写诗,我们读诗的目的和我们写诗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对诗意栖居的追寻。我们写诗,一直写着,不论形式如何,不管成就怎样。这都反映了我们对人生真实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追思,对本体与方式的追思,对如何审美生存的追思。我们渴望我们的思想清洁,我们渴望我们的情感纯粹。



有人说疼痛最能让一个人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诗歌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上的疼痛,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还让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就是我们还需要诗歌的原因。



来源网络,作者不详,版权归原作者。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网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