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说到朱淑真不能不提《生查子·元夕》,这首词是这个词牌中最有影响的作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连豪放一派的辛弃疾也效仿作了一首:

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 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 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不过,这首《生查子·元夕》的作者却颇有争议,大多数人认可欧阳修是作者,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首词的作者是朱淑真。


一、断肠人的断肠集

朱淑真确切的生卒年不详,大概与李清照同时,生活于南北宋之间。

据说朱淑真是钱塘人,自幼聪慧,饱读诗书,是一个李清照一般的才女。可惜的是,朱淑真所嫁非人,丈夫是一个普通百姓,似乎还有些可厌之处。或许是朱淑真不甘心这样的生活,从诗词中可以感受到她对于生活的失望。

淑真钱塘人,幼警惠,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 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父母複以佛法并其平生著作荼毗之。临安王唐佐为之

立传。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朱淑真抑郁伤怀,后来因病而死。更可惜的是,她的父母把其诗文作品烧掉了。后来有人收集了她的一些散失作品,编成了《断肠集》,由魏仲恭写了一篇序流传了下来:

朱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鬱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之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自古佳人多命薄,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观其诗,想其人。风韵如此,乃下配一庸夫,固负此生矣;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呜呼,冤哉!(《断肠诗集序》节选)

魏仲恭,字端礼,宛陵(今安徽宣州)人,参知政事魏良臣次子 ,不知道是否因为地位的原因,编撰者请这位名人作序。

不过魏仲恭好像不太了解朱淑真。首先,她的丈夫并不是“市井民家“,而是一个官吏。从朱淑真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朱淑真因为从宦,常往来吴、越、荆、楚之间。

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月落鸟歌空美景,花光柳影漫盈眸;高楼惆怅凭栏久,心逐白云南向浮。

《春 日书怀》


二、比肩于李清照

作为女性词人,朱淑真常常被人和李易安作比较,就连明清小说家提到宋朝才女,都知道把她们二位请出来。

至于大宋妇人,出色的更多。就中单表一个叫作李易安,一个叫作朱淑真。他两个都是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论起相女配夫,也该对个聪明才子。争夸月下老错注了婚籍,(明·抱瓮老人 《今古奇观》)

二人有不少相似之处。朱淑真的婚姻不幸福,李清照的婚姻也出了问题,在赵明诚去世前一段时间,两个人似乎已经到了冰点(见李清照《金石录序》)。

不过,我们也都知道,朱淑真的影响远远小于李清照。

《白雨斋词话》的作者陈廷焯认为,朱淑真的才力比起李清照来,还差一些火候:

朱淑真词,才力不逮易安,然规模唐五代,不失分寸。如“年年玉镜台”及“春已半”等篇,殊不让和凝、李珣辈。惟骨韵不高,可称小品。

陈廷焯认为朱淑真虽然比不了李清照,但是并不逊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和凝、李珣等人。他说的这两位都是花间词人,亦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如李清照了。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朱淑真的家世并不很清楚,从她的诗歌中可以判断,也是出身于一个优渥的家庭。

但是,李清照经历过靖康之变,其经历和感悟并非朱淑真所能相比。而朱淑真的痛苦,更多是爱情和家庭生活的不如意。和李清照比,其格局上有大小之分,才力上也有高低之别。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网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