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乡亲们回信,“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传下去”,这是朴素的家常话。
在老百姓的日子里,传下去,就是留存和记住最珍贵的事物、最重要的价值,由此我们确信,人世间有超出个体生命的恒久意义。“传下去”也是中华文明的根本信念。在商周青铜器上,常有“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等铭文,这虔诚庄严的祈愿表明,在我们文明的早期,先民们就有一种铭刻在血脉之中的执着信念,那就是超越世事的变迁、时间的磨损,克服毁坏和遗忘,让文明持久传承。这信念激励着中华民族历经一切艰难险阻,五千年风雨兼程、山河壮阔,走到今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首先是连续性,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是总书记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反复提出的要求。“活起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当代人与文化遗产热烈而深入的对话中,遗产获得了新的生命,不再仅以封闭的过去形态而存在,而是敞开的、动态的,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灵中转化为塑造现在、开辟未来的能动力量。“活起来”是在人民生活中、在人民心中活起来。去博物馆打卡成为年轻人的日常休闲方式,诵读经典成为从少儿到老人乐见的社交形态,“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蕴含着生活理想的追求,国潮风成为街上流行的绚丽风景……这一切都是文化遗产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入契合、相互成就。在“活起来”的事业中,专业的学术研究至关重要,传统由此不断获得新的时代意义。新文化运动同时伴随着整理国故,就是在现代语境中重新认识传统,阐发传统的现代价值,元曲和明清小说经典地位的确立就是新文化先驱者们的重要成就。在这个意义上,学术研究既是为了“传下去”,更是为了“活起来”。而“活起来”的真正实现,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最深刻地寄寓在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之中。文化遗产属于人民,只有融入人民的生活、经验、情感,融入人民的记忆、审美和价值,润物无声、日用而不觉,文化和文艺的创造才能在辽阔深厚的基础上展开。新时代以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响应“活起来”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提高创新和阐释能力,多角度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同时,坚持古为今用,倾情融入人民生活,回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传播格局的变革,锐意推进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非遗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功能,促进文化遗产为全民所共享。“活起来”没有止境,我们要像维护我们赖以生息的自然生态一样,维护“活起来”的文化生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这是我们新的文化使命。五千年中华文明正在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肩负着对历史的责任,我们正在开创未来。完全可以想象,终有一日,中华儿女会在某个遥远的星球上回望蓝色地球,那时,他们将会骄傲地说,那里是中国,是我们的根脉所在,我们从黄河长江迈向了星辰大海。(来源:时事报告 作者:铁凝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